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

2016/4/15 15:54:48      点击: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
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米。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引水方式若采取自流,需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高坝和开挖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所筑6个大坝的作用,是在枯水季节保持有水提供给黄河,而在洪水季节起到拦洪防洪、蓄水的作用。而修建7个隧洞主要是减少引水距离。西线工程引水隧洞几乎都是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其中最长的一个隧洞长达26公里。设计中的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枢纽坝高175米,线路全为隧洞,全长131公里;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枢纽坝高296米,线路全长30公里,其中隧洞长28.5公里。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5000米,在此高寒地区建造200米左右的高坝和开凿埋深数百米,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环境困难。
由于地处3500米左右的高原,西线工程区气候寒冷、气压低、含氧量低,每年适合施工的时间不到半年。如果说,青藏铁路的成功可以打消工程学界的一些担忧,但工程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还是让陈智梁等地质学专家无法释怀。陈智梁说,可初步认定,东西向的引水线路将与5条南北向的断裂带或垂直或大角度交叉而过,无法避让。资料表明,5条断裂带中的3条是重要的活动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地震成为可能,这一点对水利工程来说,无疑是最坏的消息。
水利部称,根据中央政府批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范围都在长江流域,不包括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河流。
工程方案研究范围确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带,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渐进”的思路,最后推荐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总体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森林、农田,适于人类活动,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
有专家提议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同时实现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国务院提出的“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思路分期实施,由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引水,逐步扩展到雅砻江干流和金沙江引水。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的投资额总和的2倍。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对于如此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充分的论证不仅是必需的,甚至是成败的关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花费资金巨大,影响面广,应该多论证几次。要科学严谨,平衡各种因素综合进行论证。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确定为金沙江,就是“金沙江引水”工程。
“滇中引水”工程,是从昆明西北角引水,通过金沙江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抵达滇中地区。工程很艰巨,总长是800多公里,封闭式输水,其中700多公里是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部署分期分段实施,其最终的目的是:在金沙江上撕开一个口子,通过一条总长近500公里的“朔天水渠”,将金沙江水引到滇池。再向玉溪,红河引水。
“滇中引水”工程引水路线为: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
“滇中引水”工程隧洞输水,引金沙江水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引水途径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经过山脊城市玉溪到达红河。
“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地下自流输水,山脊自流行水!自相矛盾的规划设计出台。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与“滇中引水”工程孰优孰劣?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工程难度比不上西线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难度不一定比得上“滇中引水”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后果始终比不上“滇中引水”工程,俩者的区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滇中引水”工程则会造成水资源流失出国。“滇中引水”工程设计者采取隧洞输水,没有选择露天渠道送水,则是考虑其破坏性更大。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黄河,雅砻江,大渡河等三处隧洞总长260多公里,而“滇中引水”工程隧洞却长达700多公里,地下又是岩溶地区,流水经过会融化可溶性岩石的非金属矿矿藏,水质也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喀斯特水,长期饮用会产生结石,损害健康。
化学专家张为民质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会毁了长江!建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改为西水南调工程——从四川往贵州、云南调水。即西线南水北调改变成为西线北水南流。难道就不怕“滇中引水”工程从金沙江引水更会毁了长江流域吗?难道就不怕金沙江奔流出国会造成水资源流失吗?难道就不怕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失水,缺水会难以生存吗?


金沙江改道东流,使长江拥有了【冰雪融水和降水】双水源。 
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金沙江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北水南流壮丽景观。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的急流深深切穿了青藏高原南坡,形成了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地貌,把青藏高原切割成为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进入云南后,怒江和澜沧江的急流依然势不可挡地继续深切云南高原西部,继续营造出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地貌,二江之水北水南流,从峡谷中一泻千里,山高谷深,有水无法利用,水资源流往外国,一去不复返了。金沙江由於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水流湍急,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受到玉龙雪山海罗山崖阻挡,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成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北水南流的金沙江从石鼓改道东流,营造出了长江。因此,没有金沙江改道东流,就没有长江!既不会有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更不会有崇明岛。


金沙江流水营造了喀斯特地貌
石鼓以下的金沙江西水东流,在高山峡谷中蜿蜒转折,虽然江水不能漫过高坡,然而,强大的水能却难以宣泄,不能翻越高山的急流,侵蚀河床,流水塑造出地下暗河,溶洞,岩溶形成了喀斯特地貌。金沙江从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石鼓以下西水东流河段的南岸,北高南低的地势对地下水的重力产生吸引,江河流水水性就低的特性极易引发流水低位劫夺。地下水的渗透,侵蚀,使金沙江西水东流河段南岸的贵州,广西,云南,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金沙江洪水与枯水
金沙江降雨径流主要来源于石鼓以下及其支流雅砻江。因玉树巴塘河口—石鼓区间属于横断山区,流域狭窄,而且又位于金沙江纵向河谷少雨区,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特别是玉树巴塘河口至奔子栏段的年平均降水仅在500毫米以下,径流深小于250毫米,两岸无较大支流汇入,因此金沙江上段区间径流约只占27%。石鼓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4亿立方米,石鼓站多年平均流量1343立方米/秒;金沙江的径流和降雨都集中在汛期6~10月,屏山、攀枝花、石鼓、小得石等站6~10月径流量均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5%左右,7~9月更为集中,上述各站7~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5%左右。
金沙江洪水是由融雪(冰)洪水和暴雨洪水形成,以暴雨洪水为主。暴雨主要产生在北纬28度以南的干流奔子栏至雅砻江泸宁一线以南和安宁河以东地区。洪水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尤以7~9月最为集中。由于流域面积大,降雨历时一般较长,汛期6~10月,平均每月雨日可达20天左右,造成洪水连续多峰,汛期6~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4%~81%,其中7~9月占全年水量的53%~61%,最大月(上段出现在7、8月,中下段出现在8、9月)水量占年水量的19%~22%,约占汛期水量1/4以上。最大洪峰上段多出现在7月或8月,中下段多发生在8月或9月。一次洪水持续时间最短的约10天左右,最长的达30天左右,多年平均15天洪量约占60天洪量的1/3,60天洪量超过汛期洪量的一半。
金沙江的洪水组成,干流石鼓以上所占比重一般小于1/3,所以金沙江洪水主要来自雅砻江及石鼓、小得石(雅砻江)至屏山区间。石鼓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800立方米/秒(1970年7月19)日,石鼓最大30天洪量为132.6亿立方米。
金沙江的枯水期从11月至次年5月,枯季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5%(屏山站),最枯的2~4月仅占年径流总量的7%左右。枯季径流变化平缓,较为稳定。枯季径流量多年平均值占年水量比例,金沙江下段大于上段。上下段月流量分配不同,下段各站以3月最小,而上段则以2月最小。根据实测资料,近60年来以1942年、1959年最枯。石鼓站实测最小流量为310立方米/秒(1960年1月30日)。


金沙江泥沙随水流失 ,地质灾害因水而生。
金沙江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金沙江上段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本区以山地为主,多数地区切割强烈,山高坡陡,加之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岩层破碎,易于导致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气候条件方面,由于干湿季分明,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岩层物理风化强烈,易于松散破碎,加之雨季降雨集中,历时短、降水强度大的局地性暴雨,成为滑坡、泥石流的激发因素。人为因素方面,随着人口增长,过度垦殖和放牧,加之滥伐森林,工矿、交通建设等也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然而从金沙江屏山站1954~1989年共36年的输沙量系列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输沙量尚无明显系统性递增趋势,而与年径流量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水多沙多、水少沙少的基本规律。
金沙江由于谷深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地面松散固体物质多,崩塌、滑坡、泻溜极为常见。历史上常发生崩坍堵江现象。


玉龙雪山海罗山崖阻挡了金沙江继续北水南流
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水量丰沛稳定,年际变化小。石鼓以上的金沙江北水南流,河床陡峻,水流急速,水能极强。金沙江过石鼓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
对石鼓附近奇特大弯道的形成作用,笔者认为:金沙江自北往南流至石鼓后,如果不受到玉龙雪山海罗山崖的阻挡,原本就可以继续南流,经漾濞江入澜沧江,或是经洱海入红河的;后来金沙江流水长期侵蚀,击穿了虎跳峡,金沙江改向东流,变成长江的上源。
对石鼓附近奇特大弯道的形成原因,有研究认为:石鼓“U”型大弯道的形成,完全受控于北北西和北北东向的“X”断裂,再如三江口大弯道南段的金沙江则发育在南北向的断裂带上;雅砻江锦屏山大弯道的成因也与此类似。另外,石鼓以南不是一个完整的宽谷,而是几个成因不同又被隔断的盆地,盆地中也未见金沙江的砾石层。
笔者认为:这就说明金沙江从石鼓改道东流后,而没有继续南流。因此人为人力去开江引水南流,就会人为人工克服山石的自然阻碍,导致金沙江流水继续三江并流,北水南流,致使金沙江改变成为人工的第二条澜沧江。


金沙江石鼓上段水源特点 
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流向东南,至真达入四川省石渠县境,然后介于四川与西藏两省(自治区)之间奔流,经邓柯、岗拖,过赠曲河口后,折向西南,至白玉县城西北的欧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复南流,至藏曲口、热曲口,再径直向南经巴塘(巴曲河口)、至德钦县东北入云南省境,过松麦河口、奔子栏、直至石鼓止,为金沙江上段。上段河长约965公里,落差1720米,平均坡降1.78‰。
本段金沙江左岸自北而南是高大的雀儿山、沙鲁里山、中甸雪山;右岸对峙着达马拉山、宁静山、芒康山和云岭诸山,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100米。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左岸沙鲁里山以东为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雅砻江,这几条大河被高山紧束,大致平行南流,形成谷峰相间如锯齿、江河并肩向南流的独特地理单元—横断山区。
本段金沙江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锥,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坡度一般在35°~45°,不少河段为悬崖峭壁,坡度达60°~70°以上,邓柯至奔子栏间近600公里深谷河段的岭谷高差可达1500~2000米。因两岸分水岭之间范围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120公里,邓柯附近最窄,仅50~60公里,白玉县附近最宽,亦不过150公里。由于流域宽度不大,支流不甚发育,水网结构大致呈树枝状,局部河段的短小支流垂直注入干流,水网结构呈“非”字型。
金沙江上段按河道特征又可分4段:
1.玉树巴塘河口至地理孔段
河道多为幼年期“V”型峡谷,河谷顺直,河道深切,险滩急流较多,最大坡降达15‰~20‰,平均坡降1.95‰。
2.地理孔至邓柯段
河流沿西北—东南向大断层发育,河谷开阔平直,沿河两岸有宽阔低平的堆积阶地,水面最宽可达300~400米,河床由砂砾石组成,河漫滩、河岛、汊流发育,是金沙江上段最为特殊的河段,因受大断裂影响,地震和山崩作用强烈,地理孔两岸谷底有大范围的山崩物质,从海拔4200米一直散布到江心。
3.邓柯至奔子栏段
河床从海拔3115米降至2010米,天然落差1105米,平均坡降1.9‰,两岸山地海拔4500~5000米,雀儿山主峰高达6168米,谷坡陡峻,属极深切割的“V”型高山峡谷。除曲戈河口至苏哇龙段较开敞外,其余河谷深达1500~2000米,谷宽仅150~200米,水面宽仅80~120米。河道内险滩、巨石、暗礁、急流连续分布,水流险恶。本段水能资源丰富,规划可兴建俄南、白玉、降曲河口、巴塘、王大龙、日冕等6座水利枢纽。
金沙江自邓柯至俄南间,河道流向东南;俄南以下突折向南流,而从俄南向东南,经浪经岭、海子山,沿玉隆河、箭白河直到甘孜的雅砻江边,却存在一条长200公里,宽1~3公里的古谷地,其与金沙江分水岭处的砾石形状大小和邓柯以上的金沙江河床砾石相同,由此推测,这一古谷地即为昔日金沙江的河道所在。
有人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使浪经岭、海子山一带抬升,俄南以下的金沙江溯源侵蚀加强,袭夺了向东南流的古金沙江,使之干涸成现在的谷地;另有人认为,原来发育在古夷平面上的金沙江,就是两支河流,一支向东南流入雅砻江,另一支向南流即现今的金沙江,后来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前者流路中断,成为古谷地,后者维持原来向南的流路并因水量增大,切割加剧,形成现在的峡谷地貌。
4.奔子栏至石鼓段
河床从海拔2010米降至1808米,天然落差202米,平均坡降1.15‰,河谷较为开阔,河漫滩、心滩、汊流发育;仅伏龙桥至塔城河段较窄,为深切的“V”型峡谷,谷宽100~150米,水面宽80~120米,沿江溶洞发育,洞径1~4米,分布在俩岸高出江面10~15米或120~150米高处悬崖峭壁上。说明河流深深下切基岩成为河床,河水下落致使原先在水下的溶洞裸露出水。流水撞击基岩,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此河段规划中有拖顶水利枢纽。
奔子栏河段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气候多样性的一个典型,虽然与年降雨量达4600毫米的独龙江直线距离不过110多千米,可这里的年降雨量却只有374毫米,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前来实地考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ICUN专家称,在如此短的距离内,降雨量差异如此之大,堪称世界奇观!


奔子栏河段与虎跳峡河段引水区别
更换从奔子栏河段取水,只不过是为了避免虎跳峡水电高坝淹没宽谷生存区域。虽然不得不舍近求远,增加工程总量和难度,输水白白地多翻越几次高山,更换到更西边的山谷行水。但是俩个取水点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都是从金沙江引水,北水南流,没有本质的区别。